3月5日,李克强总理正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提出“互联网+”概念
对于野蛮生长的互联网行业来说,该”计划”意义极为深远。这不仅标志互联网行业首次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轨道,得到国家层面正式认可,更预示着互联网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被赋予更多权利并承担起更大责任。
如何解读“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中,这样显示: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互联网+”?
这或许是当前国内最炙手可热而又富有争议的热词。但无论多么具有争议,孜孜不倦地将之推到大众视野,并送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非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莫属了。
据了解,易观国际较早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2012年 11月14日,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互联网+”,认为它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变。于扬表示,“移动互联网它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闪聚创始人兼CEO刘兴亮则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最早提出正是马化腾,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这种观点无疑肯定了马化腾将“互联网+”发扬光大的历史功绩。
事实上,对于“互联网+”概念雏形,国内大佬多有论述。2013年1月24日,在前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座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曾建议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上升到国家战略,并呼吁要培养企业家精神,对民营企业不能开而不放;而早在2013年两会,马化腾就提出了三项提案,其中就有“规划互联网发展战略”,“将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提升为国家战略”等提案。2014年两会上,互联网金融正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千人会执行长黄震教授即表示,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国家意志。彼时两会中,金山和小米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雷军亦发出关于加快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建议。
在今年两会上,以马化腾为代表的互联网界代表们再次将“互联网+”国家战略提上日程,最终被国家认可并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当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对全社会、全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振奋。”
互联网国家战略:从企业“走出去”到“互联网+”
1994年4月,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21年后,互联网由深入民间上升到国家层面,并最终形成国家意志。
这与无数社会有识之士、互联网从业者以及行业专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虽然易观国际创新“互联网+”,但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马化腾。正是由于马化腾的坚持不懈,“互联网+”这一概念最终才有可能演变成为国家战略。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2013年两会上,马化腾就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三项提案,其中包括规划互联网发展战略和建议将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提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安全标准的制定;
二、加强对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
三、国家扶持互联网新产品的应用推广,鼓励互联网企业创新;
四、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为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渠道。
短短两年间,马化腾的互联网战略从企业“走出去”发展为“互联网+”。这不仅标志着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成长壮大,对自身实力日益自信,更象征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企业国际化趋于成熟,互联网力量已经扩展到整个行业和国家层面。
随着2014年聚美优品、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相继上市,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发展成熟,互联网在促进消费升级、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商巨头集体上市宣告了国内互联网长达10年的第一轮持续投入结束。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即将迈入新阶段。
大批量电商企业成功上市证明,网络是一个更加高效、更加聪明的分销渠道。很多社会流通商品的分销可以通过电商渠道做的更好,然而这只是互联网改造企业的初级阶段,互联网并没有改变商业本质,注定成为改造传统企业的工具,即“互联网+”。目前,国内传统企业正处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加速转型期。易观国际董事、易观商业解决方案执行总裁张鹰认为,由于互联网促使商业日益回归本质,同时传统企业仍具有庞大存量资产,未来互联网将更加深入到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大潮之中,最终带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生。目前,政府也正在日益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和引导,未来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再造与新生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2014年11月18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战略已经事实上落地。世界互联网大会不仅体现出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更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也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让全世界互联网巨头集聚一堂,交流探索、共谋发展。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由弱到强,由内到外再到内,主动承担其改造国内传统产业结构,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那么,“互联网+”到底意味着什么?众说纷纭。
较早提出“互联网+”的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认为,未来,“互联网+”这样的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例如,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而传统的红娘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世纪佳缘。”
马化腾则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是指各种传统行业。当互联网加上媒体后,产生了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上零售后,产生电子商务,对实体商业影响很大;加上金融后,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段时间正运行得风生水起。传统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工具。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的信息孤岛被互联网连接起来,行业间信息交互融合形成新的行业生态。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的新机遇、新生命。
虽然以上两种论述形式不同,但都肯定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融合作用。事实上,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再造新生带来了新的希望。
如果说O2O是一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思维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思维。O2O强调企业必须具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战略思维,使两者的商品、价格、服务、沟通和信息同步运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本地化服务商业模式;而“互联网+”则主张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再造与新生,更倾向于一种工业化战略思维。“互联网+”提出的背景与思路,有点类似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理念和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计划。
2015年被称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元年,也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开局之年。在传统经济引擎不力之时,互联网逐渐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巨大力量,在大工业、大农业、大金融、大健康以及大家居等领域亟待通过一场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向再造新生,支撑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北京大学博士、超图软件先进技术实验室主任黄骞认为,“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延伸阅读:2015(第六届)易观电商大会暨天马年会
2015年被称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元年,也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开局之年。在传统经济引擎不力之时,互联网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巨大力量,传统企业亦通过互联网化再造走向新生。
当前是传统企业千载难逢转型机遇期:资本热钱涌入,业界关注聚焦,电商蟾宫折桂,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
规避风险!寻找机遇!改革转型!跨界创新!
2015年3月25日-27日,“再造新生”——2015(第六届)易观电商大会暨天马年会,即将来临!http://www.eboss.cn/326me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