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导购】自2000年以来,Intel和AMD CPU性能之间的争夺开始进入了狂飙时代。随着竞争的白热化,CPU的工作频率和集成度以几何级快速正常。如今普通的桌面处理器中已经包含了超过1亿个晶体管,而这些CPU的工作频率也普遍达到了2GHz以上。
![]() |
处理器性能的飙升还带来了能耗的同步上扬。无论是Intel还是AMD,当今高端双内核CPU的典型功耗(TDP)已经突破了100W,与此同时低端处理器的TDP也正在逐步逼近85W。要在有限的接触面积下迅速将热量释放,就不得不依靠设计优秀的散热器。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CPU能耗的快速攀升,才让众多散热器制造商大发其财,成就了一个新兴行业的繁荣。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CPU散热器,究竟那一款才是你真正所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最合适的CPU散热器产品。
风冷、热管还是液冷?
对于准备购买CPU散热器的普通用户来说,恐怕首先就会被风冷、热管、液冷这几个词搞昏。事实上当今绝大部分散热器都采用了风冷散热的方式带走CPU的热量。所谓风冷实际上就是在金属等导热体上加装风扇,由气流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的散热方法。风冷散热离不开散热风扇,这就意味着用户必须面对散热风扇旋转带来的噪音。一般来说,相同尺寸之下,风扇旋转速度越快,空气压力和风量就越大,而散热效果就更好,可惜的是此时的噪音也会同步增加。
由于CPU发热量的攀升,如今的风冷散热器都采用了最小7CM的散热风扇,这样才能带来足够的风量满足散热需求。许多用户为了追求静音,往往选择如12cm等尺寸更大的散热风扇,尺寸更大的散热风扇意味着在风量不降低的情况下风扇的转速可以变得很低,从而极大的减少噪音。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如果你不想忍受较大的噪音,应该选择搭配更大尺寸较低转速风扇的散热器产品,以便取得散热性能和噪音的良好平衡。
一款优秀的散热器不仅需要快速的释放热量,还需要快速的将热量从CPU转移到金属散热片上。在近几年来制造散热片的材质从铝逐步变成铜,即便如此纯金属制造的散热片依然无法快速的将CPU热量传递到整个散热片上。就在这个时候,热管技术诞生了!所谓的热管并不是普通的实心管,而是在里面填充了特制的液态导热介质。一旦热管两端产生温差的时候,蒸发端的液体就会迅速气化,将热量带向冷凝端,速度非常快,极端情况下液体的蒸发速度可能可以接近音速,这也就使得热管的热传导效率比普通的纯铜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 |
当今高端的风冷散热器多半采用了大尺寸风扇和热管混合的设计方案。对于超频和高发热量处理器来说,热管技术的应用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系统的稳定运行。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热管技术之后散热器的成本会显著提升。这样散热器的价格自然也就不便宜了。
![]() |
相对于主流的风冷和热管技术来说,液体冷却散热技术多少显得有些异类。所谓液冷其实就是在PC系统内构建一套循环的液体系统,通过液体不断流经金属散热片以带走热量。由于液体的比热容较大,因此液体冷却的性能远远超过风冷。可惜的是,要在不大的机箱内安放一套循环的液体冷却系统对于用户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而液体冷却也存在安全性不足(可能发生泄漏而烧毁硬件)、使用繁琐(机箱内水管纵横交错)等缺点。所以一直只是发烧友的玩物。
Intel低端散热器推荐
由于AMD和Intel采用了截然不同的CPU接口形式,因此许多散热器产品都无通用于2个不同的平台。这也就导致了AMD和Intel平台的散热器产品都必须经过专门的设计,以符合厂商要求。
在低端CPU市场上Celeron D绝对是Intel的当家花旦。众多Celeron D中仍然以采用90纳米制造工艺的Celeron D 31x和Celeron D32X为主。这些Celeron D采用了与Prescott一脉相承的内核架构,在有着不错的超频性能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发热量。与此同时,选择Celeron D CPU的用户在整体PC采购预算上也有着较大的限制,因此在选择散热器的时候应该以够用为目标,选择搭配低噪音风扇的高效散热器产品。
产品推荐1:Thermaltake 火星9
Tt的火星系列散热器一直都是许多Pentium4平台用户的首选。最新的火星9散热器开始全面转向LGA775接口。尽管Thermaltake的火星9散热器没有华丽的外观和复杂的结构,但是却拥有不错的散热性能。
火星9采用了8cm低转速散热风扇配合采用太阳花高倍数铝挤型散热片,在增大了散热面积的同时依然保持着19db的超低噪音。火星9能够轻松支持最高Intel Pentium D 950 CPU,所以用在低端平台上不仅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还能让你过把超频隐。美中不足的是,这款散热器售价较高,接近百元的价格恐怕会对许多用户造成负担。
产品推荐2:Coolermaster X-Dream P775
![]() |
从散热片外观上看,Coolermaster X-Dream P775和Tt火星9如出一辙。而这2个散热器市场的老对手也经常会推出针锋相对的产品。与Tt不同的是Coolermaster X-Dream P775采用了95mm的专用散热风扇,这样就使得整个散热器的噪音下降到了17db,并且还保持着不错的性能。而超低高度的设计也让这款散热器能够被轻松装入HTPC这样的小机箱内。
对于追求静音的用户来说,Coolermaster X-Dream P775将会比火星9有着更好的表现。
Intel篇:主流散热器推荐
由于Intel近期的频繁降价,在中端市场上Pentium4和低端的Pentium D 8xx系列处理器对AMD全系列Athlon64构成了强大的压力。Pentium 4 6xx和Pentium D 8xx处理器凭借较大的L2 Cache和较高的工作频率获得了优秀的性能表现,而这些CPU的发热量同样相当惊人。
要轻松征服这些CPU带来的惊人发热量,风冷散热器恐怕需要配备热管和更大风量的风扇才能满足需求。
产品推荐1:九州风神Snowman Ant 775
作为一个本土品牌,九州风神一贯都在走性价比路线,而这款蚂蚁散热器正是在这种市场定位下的产品。
![]() |
它采用了倒挂9cm风扇搭配8mm热管鳍片散热片的设计方案,这样CPU表面的高温能够快速的被带到散热片上,而9cm倒挂风扇的送风位置较为合理。对于那些希望获得不错的超频散热性能,又不想花费太多的用户来说,这款蚂蚁散热器是个不错的选择。
产品推荐2:AVC 成吉思汗
一直以来AVC推出的以君主命名的散热器产品都获得了许多发烧友的肯定,而成吉思汗正是AVC针对LGA775架构的电脑超级发烧友推出一款高端热管的散热产品。成吉思汗采用4根U型热导管呈扇型紧密排列,配合精密回流焊接工艺使得热管和散热片结合更为紧密。
![]() |
而与之搭配的9cm散热风扇更是在较低的噪音下提供了54cfm的风量。相对于蚂蚁散热器,成吉思汗无疑有着更强的散热性能,但与之相伴的成本提升也较为明显。对于中端超频发烧友和狂热的硬件爱好者来说,成吉思汗依然是一款物有所值的散热器。
Intel篇:发烧级散热器推荐
任何设备一旦达到了发烧的境界,其性能价格比都将会大幅下降。在Intel高端市场上Pentium D 8xx和9xx系列是绝对的主流。当你看到本文的时候,也许Intel的Core 2 Duo处理器也开始全面上市。Pentium D系列在超频后功耗将会轻易的突破100W,要在噪音和体积有限的情况下征服发热量突破100W的怪兽,对于散热器制造商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产品推荐1:Thermaltake 大台风
看到大台风散热器实物的人一般都会被其惊人的体积镇住。的确这款热管产品在拥有惊人体积的同时,散热面积也堪称登峰造极。这款散热器拥有6条热管,和多达142片散热鳍片。要知道普通的热管散热器能有60片鳍片已经足够镇压Pentium4处理器。
![]() |
凭借夸张的散热面积,大台风搭配的12cm风扇的转速只有1000多转,噪音也不过是16db。在这样的情况下超频后的Pentium D的温度依然能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所有高端玩家来说,大台风都充满诱惑力,当然它较高的身价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了的。
产品推荐2:Coolermaster Hyper7
在高端市场上,Coolermaster和Tt依然是死敌。Tt大台风尽管有着惊人的散热能力,但是价格也同样让人咋舌。Coolmaster推出的Hyper 7则以200多元的售价希望争取到更多注重性价比的用户。
![]() |
这款Hyper7散热器尽管在散热面积上不如tt大台风,但是通过搭配Coolermaster专门设计的调速散热风扇在最高71cfm的风量的情况下,散热器的性能依然能够让大部分高端用户满意。虽然没有太多值得圈点的地方,但是这款散热器的平易近人将会是它的制胜法宝。
AMD篇:AMD低端忠实伴侣
作为低端散热器的选购,其主要的任务便是保证Sempron能够正常工作。由于Sempron系列处理器均采用了90nm生产工艺和Cool’n’Quiet技术,加之产品本身工作频率不会太高,所以我们在选购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散热器的噪声和价格,对于产品性能来说,一般名牌厂商所生产的产品都能够较好的满足于Sempron的需求。
产品推荐1:九州风神 AE-K86
AE-K86为九州风神最近针对于低端市场所推出的一款产品。虽然该处理器仅采用了热传导系数最低的纯铝作为材料,但是在工艺方面加厚了每风扇鳍片厚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纯铝热传导系数过低的缺陷。
![]() |
同时,作为一款定位于低端的产品来说,厂商仍然对于其噪音的控制给予了相当重视——采用8025高分子结构风扇设计,使得其工作时候最高噪音数仅达到28dB(A)。当然,噪音的控制并不代表了转速的控制,该产品转速2800±7%R.P.M达到了一般在大众消费者所关注的价位方面,AE-86也是相当值得考虑的产品,其售价大概在40元左右。
产品推荐2:AVC 风暴战士 Plus
AVC 风暴战士 Plus同样为一款定位于低端市场的产品。AVC 风暴战士 Plus虽然也采用了全铝质的散热片,与AE-K86所不同的便是,结合自家最成熟与完美的塞铜工艺,利用铜吸热能力快的优势瞬间吸收CPU热量,当然我们所付出的也会更多。
![]() |
该产品还采用了“佛手”设计,上宽下窄设计,有效增大散热面积;核心部位采用突出峰状设计,增加热容,保证散热片在有效的体积内实现非常好的效能。在产品转速上达到了3000R.P.M,和AE-K86相差不是太大,但是从本身设计来讲,AVC 风暴战士 Plus散热效果将好于AE-K86。该产品的价格在64元左右,是追求品质的低端用户考虑的产品之一。
与低端散热器有所不同的是,中端散热器主要针对与Athlon 64所设计,虽然Athlon 64在产品制造工艺和附加散热技术来看和低端Sempron相同,但是其核心工作频率要高出很多,所以我们选购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关心产品性能和噪音量,价格次具其后毕竟对于一台定位于中端的电脑来说也不差那几十百把块钱。中端散热产品中,购买那些采用热管技术的不失一种较好选择,一方面可以达到较好散热性能,另外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噪音。
产品推荐1:AVC 飓风战士 Plus
AVC飓风战士采用了热管外加纯铜底设计,使得可以支持AMD Athlon64 5000+的高主频处理器。AVC飓风战士的特色技术——精密回流焊接技术,可以解决铜铝结合而造成的介面热阻问题。
![]() |
AVC飓风战士热管散热器底部是厚度达到6毫米的铜质底板,散热片采用先进的精密回流焊接技术与纯铜底部相结合,极大增加了散热面积,辅以两根超强纯铜热管,更有力提升了散热效果。此外鳍片密集,之间的空隙均匀而整齐,鳍片间空气的均衡流动可令热量得到及时的散发。AVC飓风战士热管散热器底座采用纯铜取代铝材质,而且使用了两根的超强纯铜热管,大大提高散热器的热传导能力。两根纯铜热管并排底部的散热铜块中伸出后弯转90度呈V型向上延伸至顶,效果不俗。
产品推荐2:TT Silent 939 K8
Silent 939 K8散热器采用铜铝结合工艺制造,并且有两根热导管,散热器整体做工比较优秀。作为一款以Silent为标称的产品来说,它搭配了一款噪音仅有19 dB(A)的散热风扇,比我们之前所介绍的低端AE-K86具有的28 dB(A)还要低。
![]() |
Silent 939 K8底部被打磨的相当的光滑,纯铜散热块和铝散热鳍片之间也采用了TT的回流焊接工艺,并且铝散热鳍片的数量高达50片,形状被切割成三个阶段的阶梯状,一方面可以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在安装时不会碰到主板上一些高耸的电容等元件。同时它的纯铜底部的厚度也很厚,可以吸收更多处理器核心散发出的热量。该产品的售价为185元左右,适合与中端追求者购买。
AMD篇:高端发烧友的首选
高端散热器所追求的就是变态,主要面向于Athlon 64 X2/Athlon 64 FX和超频用户,而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功耗高,所以针对于该类型所设计的散热器都追求了性能的极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各个厂商几乎使用了各种手法——纯铜散热材料增加产品导热系数、热管的使用和硕大一个风冷风散等等。另外,由于高端散热器还将面向于MOD一族,所以在产品的形态上也别有风味。所以,高端散热器追求的是性能至上和“酷”,对于价格倒是考虑的并不太多,至少相对于中低端产品来说价格因素不太敏感。
产品推荐1:Glacial Tech Igloo 7700MC
Glacial Tech Igloo 7700MC在外形上采用了3U型的热管设计——3根U形的热管并排,U字底部与散热片吸热端连接,冷凝端则与密集的铝质鳍片接触,5面进风的风扇产生的气流与热管垂直,带走鳍片上的热量。
![]() |
这样设计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将机箱里的热空气从机箱背面的排气孔排出以降低系统整体温度,遗憾的是该设计并不能照顾到发热量相对较大的内存。如果使用的时候觉得噪音太大,可以使用IgLoo 7700MC自带的调速器将风扇转速调低来改善。
产品推荐2:技嘉 3D Rocket Pro
技嘉3D-Rocket Pro外形别具一格,整个产品类似一枚火箭,整个散热器外观给人一种另类的视觉美感。技嘉3D-Rocket Pro热导管散热器散热鳍片中间是一个涡轮风扇,空气从顶部吸入,向周围360度范围吹出。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每一页鳍片的最大散热面积。
![]() |
散热器顶部塑料盖保护PCB与热管,十字型构造防止风扇卷进异物,四根热管散热片中间穿过,传导热量的同时有效的固定了散热鳍片。技嘉3D-Rocket Pro外壁上有多个接口,使得产品多功能性和高性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它的底部采用了全铜外加热导管设计,铜底经过镜面拉丝处理,非常光滑平整,配合导热硅脂可以和CPU顶部完美结合。而高到380元的售价也说明了其高端的身份。
结语
无论你是否承认,CPU领域频率狂飙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进入2006年,无论是AMD还是Intel都开始将广告宣传的重点放在了Per Watt Performance上。加之处理器生产工艺越来越好,对于产品的功耗也有较大好处,从Intel刚发布的Core 2功耗成绩来看,在性能得以提升的基础之上功耗得到了很好表现,由此看来厂商所提倡的Per Watt Performance并不是一句仅仅作为宣传策略的空话而是将其逐步落实。当然,从另外方面来看,随着多核心的长足发展,对于缓存的容量要求也将大幅增加,而对于一款处理器而言,缓存绝对是发热大户。由此一来,未来散热器仍然将会随着处理器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