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录音和磁带
爱迪生的留声机是纯机械录音技术,在这之后,录音技术发展为光学录音、磁性录音和电子录音。其中,光学录音顾名思义就是将声音信号转变为光学信号,记录在感光底片上的一种技术,最初应用在有声电影的研究上,并在最早的电影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小时候看的露天电影大部分都还是用的这一类技术。在电影胶片的一侧有一条窄条,叫做声带,播放时由播放机转变为同步的声音信号予以伴音。需要说明的是,光学录音由于对制作技术环节要求较高,且不可擦写,所以当时除了电影伴音这部分应用广泛发展外,其他应用面较为狭窄,我们这篇文章不做过多关注,值得一说的是磁性录音技术。

这就是那台当年给阿炳《二泉映月》做原始录音的钢丝录音机
磁性录音是应非常广泛的录音技术,最具代表性的革新就是1900年钢丝录音机的发明。钢丝录音机利用磁性录音原理,将受话器与电磁铁连接,将声音信号首先转换为不断变化的磁信号,然后将钢丝与电磁铁紧密贴在一起并匀速转动,这样钢丝上就形成了强度随声音信号变化而变化的磁场,回放的时候只需要把钢丝重新在电磁铁上经过一次,声音就被还原出来,看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联想到我们熟知的磁带,没错,磁带录音机就是钢丝录音机的改进版本,只是现代人把钢丝改为了软质的塑料磁带而已。

已经被我们广泛接受的磁带
钢丝录音机以及以及磁性录音技术在录音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后来人们发明将磁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之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声音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和回放,我们熟悉的阿炳《二泉映月》的原始录音,就是被上面图片这台钢丝录音机录制并得以保存的,所以说磁性录音是对当年爱迪生留声机发明的一种实用化的拓展应用。不但如此,近代随着磁带技术的不断完善,磁带甚至成为一种计算机数据的载体,开始保存数字信号,而不再是用来保存声音,这都是磁性录音技术的延伸。虽然现在,磁带录放机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没有人可以否定磁性录音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最后说说电子录音。电子录音其实是脱胎于磁性录音的一种技术,是钢丝录音的电子化革新。电子录音的兴起源于人们对电信号放大技术的掌握,与磁性录音不同的是,电子录音将声音变化引起的磁信号的变化转换为微弱的电流变化,利用电子放大器将电流放大,从而得到记录声音的电信号。时至今日,这仍是我们主要的录音技术,比如我们使用的录音笔,MP3等都是电子录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