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抄袭
我们不说抄袭者可耻这类的废话,我们谈谈为什么不要抄袭者的产品。
目前中国大陆多媒体音箱市场基本上就是一个僧多粥少的状况,市场被几家大厂所控制,而这些大厂总共也就不到30 款型号真正热销。由于产销量巨大,大厂产品会有很大的成本优势,昂贵的模具费和设计费均摊到每一台音箱中时,比例很低了,小厂却不具备这种优势,抄袭他人热销型号外形成为了很多小厂所热衷的事情(也许是必须的)。克隆品售价往往比原型产品便宜30%以上,这种价格差异是如何出来的呢?即便克隆热销型号的外形,小厂也不具备原材料采购优势,制造完全相同的东西实际上是大厂成本更低,为了争取价格优势,抄袭者在内部偷工减料,使用薄板材、小磁体扬声器、小功率扬声器、廉价的功放、运放芯片……甚至省略必须的散热器,仅仅靠金属材质的后面板散热。抄袭者从开始抄袭的第一步起,就不会顾及所谓的品牌形象,造出音箱然后卖出成为他们的唯一目的,但这种偷工减料法,不只是降低了音质,而且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能引发漏电或者火灾。
大功率
发烧友都喜欢大功率的功放,是因为需要很大的声音?不是,因为大功率的功放系统,能提供更大不失真功率段。一般而言,功放的失真度与实际输出功率基本成正比,也就是说,输出功率越大时,失真也越大。同样最大失真率为X%的芯片,一颗为20W,一颗为40W,那么在实际输出10W时,40W的那颗的失真率要低一点。
本着高射炮打蚊子的发烧精神,配置一个大功率的变压器,也是一些发烧级设备常用的手段,让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大于功放芯片的最大功率,以保持足够的功率余量,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改善动态和瞬态,实际上,大变压器确实对低音的改善很大。
很显然,大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发烧,代表了高成本。问题就来了,有的厂商打起了功率的主意。

Sony 索尼火武 SRS-DB500 2.1音箱
例如这套Sony SRS-DB500 2.1音箱,对外宣称的功率是75WX2+150W,意思是每只卫星箱可以承载75W的功率,而低音炮承载功率为150W,输出总功率为300W,300W成了这套音箱的重要卖点之一。但,这300W实际上是瞬间功率,被称作PMPO峰值功率,这种功率值,没有任何参考性,极具欺骗性。而真正有参考意义的功率参数是“RMS输出功率”,RMS(root mean square)是指均方根,这个参数下的功率值才是真正的功率输出值。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多媒体音箱的RMS功率只有20来W,一些高档的立体声书架有源音箱功率可以达到百瓦以上。
日韩企业,尤其日本的,喜欢标识毫无意义的PMPO峰值功率,在我们眼里,这就是恶性欺骗,国内的音箱企业很少这样。从80年代,日本的组合音响进入到中国市场那一刻起,日本人就一直用这种欺诈性的参数来欺骗消费者,这如同一个身高1.5米的日本人,瞬间跳高到2米,然后在身高一栏填上2米一样可笑。为什么没有职能部门来管管?没人管的结果就是,老实标真实参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吃亏,被迫也标虚假参数来混活。作为消费者,应该回避这类虚报参数的产品。
钢琴漆
这是老话题了,但还得重点说说。很多200来元的音箱号称采用了“钢琴漆工艺”。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钢琴漆”?钢琴漆是一种烤漆工艺,经过这种工艺处理的漆面亮泽高雅,平滑如镜。这种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数次刮腻子、涂漆、手工打磨,在底子打好后,还有喷涂数次面漆,最后烘烤固化漆面,最后再进行一次镜面处理。这种烤漆工艺主要用于昂贵的钢琴装饰处理,因此俗称钢琴漆。它的成本之高,绝非几百元的音箱能够承受得起的,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来,一套5寸书架箱的箱体成本就可以高达400元左右,因此普通的多媒体音箱是决不可能使用到真正的钢琴漆工艺的。到目前为止,唯一能确认采用了真正钢琴漆工艺的多媒体音箱不超过5套,其售价都是非常昂贵的。200多元的低档货号称采用了钢琴漆,只有一种可能,厂家在骗。
那么这种假钢琴漆工艺是如何实现仿真的?基本上,就是喷涂一层有色底漆,然后用高光清漆再喷涂一层,达到高亮效果。由于清漆多属快干漆,其附着力有限,且硬,因此有轻微碰撞时会碎裂。还有一种是喷涂有色底漆后,打磨成镜面,貌似钢琴漆,但附着力和色泽要差很多。
更可笑的是,有些塑料外壳的音箱也号称钢琴漆。塑料箱子如何经得住高温烘烤?这种欺骗风气弥漫整个行业,国产的、日本的、韩国的奸商们都在一起骗!
洋人设计和假洋鬼子
美国设计、韩国设计、日本设计,唯独就是不愿意提中国设计。这是为什么?是厂商的崇洋在先,还是消费者的媚外在先?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多媒体音箱,确实有几款是真正洋人设计的,但更多的是,洋人只是出了一张脸蛋来Show,然后就收走了大把的“咨询费”。
业界最不缺乏的就是假洋鬼子,这是行业的耻辱。假洋鬼子主要分三类,一类是,本来是真洋品牌,但因经营不善,破产了,品牌卖给了香港或者内地的某公司,然后继续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营,宣传的还是以前在国外的那一套。第二类是,洋品牌经营得也很好,但在大陆地区的商标被人抢注了,被不良商人运营。第三类就是品牌租赁,洋品牌将一定时期内商标使用权卖给某厂,然后收取租金,甚至有个无职业道德的韩国著名品牌,同时将品牌租给2个内地厂商,引得厂商间打嘴架,这太丢人了,花钱抢着给人做嫁衣的事情,恐怕也就在中国有。不管哪种方式,实际经营者都是中国人,都是一些无自主意识想投机取巧的中国人。
监听
毁了HiFi一词之后,多媒体音箱厂商开始毁“监听”这个词了。“监听”这个词汇,一直都是一个受关注且容易蛊惑人的概念,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专业。而在多媒体音箱领域,“监听”二字和“骗人”没有区别。市场上大部分所谓的监听音箱,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他们压根就不是真正的监听音箱。你见过2.1结构的监听音箱吗?有个多媒体大厂就敢做这种东西,一群外行骗外行的把戏罢了。
实际上,真正的监听音箱也分很多种,一种是录音监听,要求原汁原味,真实的回放信号,追求的准确性。还有一种就是准确的分辨语音用的。如果你没法理解这其中差别,我们用监视器做例子,录播编辑用监视器,要求颜色准确,而监视他人动作的监视器,对颜色无要求,而是要求更清晰的分辨动作,为了清晰度,甚至会加入一些其他的显像技术,例如红外。监听音箱一样有类似分工,录音监听用的音箱,在回放音乐时,都会平淡无味,而那些监听语音用的,为了让监听不那么枯燥无味,往往会加入一些好听的音染,其实发烧友追求的监听,实际是这种。但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盲目的追求“监听”,厂商自然就投其所好。
独立功放

独立功放音响模型
时至今日,我们对独立功放的音箱产品,仍持保留态度,但比起前两年,有所好转。其主要原因,是厂商在对独立功放的宣传上,大有收敛。
我们以前专门撰文针对市面上的2.1+1的对立功放产品进行过一番批贬,这也造成了部分读者对我们的误读。我们反对的并不是独立功放这种形式,而是借独立功放之名,装发烧之模样,行偷工减料之实。经过一轮竞争,偷工减料的产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市场份额,这也使得独立功放的音箱产品整体上有了质量的提升。但我们还得提醒的是,如果你将这类功放等同于发烧圈中的独立功放,就大错特错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以后会有一些厂商愿意设计小型化的发烧功放,这才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
数字功放
不可否定,数字功放一定是未来功放的主流,就像晶体管取代真空管一样,是历史趋势,不容改变。相对于广泛运用的甲乙类功放芯片,数字功放的最大优势是电声转换效率,也就是说,只有很少的电能被转换成了热能。
如果某音箱产品使用了数字功放,并将卖点归类为“环保节能”,我们认为是没问题的。但有些产品,却把数字功放和高音质等同起来,这让人没法接受。甲乙类功放中也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数字功放一样。不是数字化的就一定好听。
什么是数字功放芯片?一般指Class D或者Class T的功放芯片。请阅读相关文档:《关注革命性的音响技术 漫谈数字功放》[作者: 佚名 ]
新瓶装旧酒,在兑点新酒,就这样勾兑了此文,不是我们偷懒,因为很多内容没必要推翻重写。我们力求“与时俱进”的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也欢迎您在留言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