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
1、结构轻巧,手感舒适
2、1:1的成像放大率
3、优秀的色散控制能力
缺点:
1、镜筒行程偏大,自动对焦缓慢
2、旋入式遮光罩影响镜头盖安装
3、成像分辨率表现平平
【IT168评测中心】适马在力推新的SD14数码单反相机的同时,依然没有放松镜头的研发和生产。在相机镜头生产的领域里,适马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并以比原厂镜头更低的价位而赢得了诸多摄影发烧友的青睐。适马、腾龙以及图丽是目前市面上最为活跃的几家日系的专业镜头厂商,和德国的一些镜头品牌比起来,它们虽然没有偶像级的品牌光环而显得平民化,但却能以较低的身价为摄影爱好者带来性能不错、品种丰富的器材。
手感舒适的磨砂涂层一直是适马镜头鲜明的外观特征,而在配合各品牌相机方面,适马镜头通常会提供适合主流机型的相应卡口,能与尼康、佳能、宾得等相机良好配合,我们这次测试的尼康卡口镜头符合尼康的D型镜头规格。目前适马大量生产的镜头主要有DC和DG两大类,其中DC镜头是专为APS-C尺寸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设计的,口径更小,机身更轻巧,而DG镜头则同时适合35mm胶片机和全画幅数码相机。
按照画幅尺寸的换算比,这支70mm的微距DG镜头装在尼康DX格式数码相机上则相当于35mm相机的105mm焦距,属于中长焦的微距镜头。这样的镜头适合在较远距离进行拍摄,镜头不必过于靠近拍摄对象,而又可以获得较大的放大比,尤其适合拍摄昆虫和小动物,可以避免打扰拍摄对象。但是,由于微距镜头的成像景深较浅,焦距越长,引起的合焦误差也被放得更大。光学稳定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前述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过这支镜头并没采用适马的OS(光学稳定)技术。
我们本次测试主要使用的相机机身是尼康D200,它的各方面性能表现可以满足所测试项目需求,一些对于机身性能敏感的项目我们不做严格测试。
我们先看一看这支镜头完整的型号标识:SIGMA MACRO 70mm F2.8 EX DG。解释一下各个标识的含义:SIGMA是适马的品牌标识就不用多说了;MACRO表示这是一支微距镜头,这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25.7cm,通过实际测量,此时镜头前端距离合焦对象大约6.5cm;该镜头是70mm的恒定焦距,如前所述,装在DX格式的尼康数码相机(例如D200)上,就得到了相当于35mm相机的105mm焦距;F2.8是这支镜头的最大光圈;适马的“EX”标识是指该镜头构造和光学素质都属适马的卓越镜系,跟尼康的金圈镜头和佳能的红圈镜头是一样的意思;DG则表示该镜头也适用于35mm胶片机和全画幅数码相机。
以下是这支镜头的规格表:
这支镜头采用了10片9组的镜片结构,其中含有3片SLD(超低色散)镜片,这三片中又有两片是高折射率超低色散镜片,以帮助减少色差。
 |
该镜头的镜片结构(来自SIGMA官方网站) |
该镜头具有9片光圈叶片,数目算是很多了,为微距拍摄的自然散焦过渡提供了保障,另外,光圈放到最小的时候,叶片边缘没有出现重叠的现象,应该对衍射的影响很小。光圈范围F2.8-F22、1:1的放大率对于微距摄影爱好者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490g的重量对于定焦镜头来说虽不算轻,但考虑到其金属材质和微距能力,这支镜头还是算比较轻巧的了。
这支尼康卡口的适马镜头在外观标示上和尼康原厂镜头有几分类似,当然它的磨砂涂层还是跟别家的镜头大有区别的。可能一些人觉得适马的这种磨砂涂层比较俗气,而也有人偏偏喜欢这种刚中带柔的手感,对于这一点当然是见仁见智了,不过,这种涂层的耐脏和耐磨性较差却是一个现实问题。
 |
前端镜筒行程较大 |
聚焦环位于镜筒中部,聚焦环上有对焦距离,分别以英制和公制单位标示。聚焦时,前端镜筒行程总长大约53mm,前端镜筒上标有与对焦距离相应的成像放大率。
 |
对焦范围控制锁 |
跟尼康原厂的某些镜头一样,这支适马镜头也设计了“LIMIT/FULL”切换键,使用“LIMIT”档可以在0.257-0.48m范围内或者0.55m-无穷远范围内对焦。由于镜筒对焦行程比较大,适当限制对焦范围选择的可以提高对焦效率。使用FULL档时则可以在全范围内对焦。
 |
镜头正面视图 |
适马为这支镜头应用了“超级多层镀膜”技术,以消除鬼影和炫光,从镜头前端看起来透光性非常好。镜头前端没有任何文字标识,最前面镜片离镜头前端有大约2cm的距离,镜筒内圈设计有环状细纹,材质也能有效防止反光,使镜筒自然得到一个小型遮光罩的效果。
 |
镜头前端具有内螺纹 |
这支镜头前端采用内螺纹设计,可配合62mm直径的滤镜,同时也是遮光罩安装螺纹。不过,装上遮光罩之后,原来的镜头盖就不能使用了,虽然遮光罩的长度已经足够保护镜头,但这样的设计还是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镜头卡口为尼康F卡口,5个信号接点,符合尼康D型镜头规格,可使用3D矩阵测光及3D多重感应均衡补充闪光等先进功能。
适马的这款镜头采用微距镜头常用的浮动对焦系统,以便在整个对焦范围内更好地实现自动对焦。我们使用尼康D200机身的普通连拍模式,将镜头的对焦限制置于“FULL”档,对近距离对象(画面中央刻度离镜头前端距离约8cm)连续自动对焦,手持相机拍摄,环境照度可以满足自动对焦所需。以下16张照片是在6秒内完成拍摄的,这期间相机作小幅慢速移动,移动距离可参考画面中的标尺刻度。
 |
图1 |
 |
图2 |
 |
图3 |
 |
图4 |
 |
图5 |
 |
图6 |
 |
图7 |
 |
图8 |
 |
图9 |
 |
图10 |
 |
图11 |
 |
图12 |
 |
图13 |
 |
图14 |
 |
图15 |
 |
图16 |
16张照片中,只有少数照片合焦点不在画面中央,连续对焦对微距拍摄还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可能由于金属镜筒较重,镜筒行程又较大的缘故,连续对焦反应还是稍显滞后的。不过对焦过程中没有出现“拉锯”的状况,相机移动速度不太快时可以顺利合焦。同时,在使用自动对焦,尤其是连续自动对焦功能的时候,拍摄耗电量明显增加。 对于微距镜头来说,较大的光圈范围可以满足拍摄者对景深的控制,从而获得不同风格的微距照片。适马的这支微距镜头配合尼康机身的光圈范围是F2.8-F22,全开光圈的时候,景深非常浅,适合将花卉等表现成迷幻的色彩,或者夸张地突出主体,不过此时非常难于准确控制合焦点。使用最小光圈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景深,能满足对拍摄对象细节的更完整表现。以下一组照片是在1:1放大率的最近对焦端,分别使用不同的光圈拍摄的同一个对象,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尼康相机使用这款镜头可以获得的景深情况。
 |
F2.8 |
 |
F5.6 |
 |
F11 |
 |
F22 |
为了测试这支镜头的成像分辨率,我们用尼康D200在闪光灯下拍摄ISO 12233增强型(100L/PH)分辨率测试标板,选择合焦情况最好的一张照片,用Imatest软件进行SFR分析,并参考结果来评判该镜头的成像分辨率和色散控制能力。这款镜头的光圈范围是F2.8-F22,我们测试了F16时的分辨率和色散情况。
 |
水平SFR测试结果 |
 |
水平CA测试结果 |
上面这一组结果是接近镜头中央区域的水平分辨率和色散测试成绩,显示为黑色的数据MTF50只有1345 LW/PH,即便是经标准锐化后,MTF50也才能达到1768,可见该镜头的水平分辨率并不高。但这一区域的色散控制得相当好,尼康D200的有效像素为1020万,而这支镜头的色散区域仅0.0316像素,完全可以忽略,不会影响到成像色彩,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图像边缘异常。
 |
垂直SFR测试结果 |
 |
垂直CA测试结果 |
上面这一组结果是接近镜头中央区域的垂直分辨率和色散测试成绩,MTF50依然也只有1485 LW/PH,比水平分辨率成绩稍高。再看看色散情况,此时Imatest的运算结果依然未显示离画面中心距离百分比的CA值,色散区域仅0.243像素,色散非常不明显。
我们仍然使用同一张标板照片,取画面边缘的区域对边缘分辨率和色散情况进行分析。
 |
水平SFR测试结果 |
 |
水平CA测试结果 |
以上数据是边缘水平分辨率和色散测试结果,MTF50数值也能达到1415 LW/PH,经标准锐化处理后的MTF50可以达到0.346C/P,可以满足通常所需的成像锐度,但对于一只微距镜头来说,这样的成绩并不高。所选边缘区域的色散测试成绩:百分比CA值0.051,靠近Imatest提供的“色散程度较低”范围0.04-0.08的下限,说明该镜头边缘色散控制仍然是非常好的。
 |
垂直SFR测试结果 |
 |
垂直CA测试结果 | |
以上是边缘垂直分辨率和色散测试的结果,MTF50的值1418 LW/PH跟水平分辨率几乎相等。而这个方向上的色散控制得尤为出色,约0.03像素的色散区域在尼康D200的照片中完全可以忽略。
小结:在中心和边缘区域的分辨率和色散控制性能测试中,适马这支70mm微距镜头的成像分辨率中央和边缘区域的差别不大,整体都不高,对微距拍摄来说,这一点尤为不利。但是,这支镜头的全区色散控制能力相当优秀,不会给分辨率不好的情况雪上加霜。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在F16时的表现,如果光圈开得更大,这支镜头在分辨能力上应该还能有所上升。
由于光源所限,以及机身对色彩还原情况影响较大的缘故,我们没能严格测试镜头的偏色情况,但根据试拍和数据分析的情况看,这支镜头是可以对拍摄对象进行较为忠实的还原的,设置好相机的白平衡后,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明显偏色现象。
以下是在50cm左右的距离自动对焦拍摄的一张方框图,从中我们可以查看镜头成像的形状畸变和边缘散焦情况。
 |
成像形状畸变参考图 |
这支镜头并没有使用非球面镜片,但毕竟是70mm焦距的镜头,成像变形控制得非常好。同时,在70mm远的平面上散焦过渡自然,镜头的边缘透光状况也比较好。
为了测试这支镜头1:1的放大率是否名不虚传,我们打印了一张和D200的CCD大小相等的矩形框,并使用手动对焦,将镜头置于最近对焦端进行拍摄。
 |
放大率测试参考图 | |
从实际结果来看,矩形框成像稍稍超过CCD感光面积,考虑到还有CCD边缘像素的因素,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在最近对焦距离上,这支镜头的放大率可以达到1:1,完全能拍摄出具有震撼效果的微距照片。
 |
拍摄数据:快门优先,1/80s,F11,ISO 100 |
 |
拍摄数据:快门优先,1/80s,F11,ISO 100 |
 |
拍摄数据:光圈优先,1/2s,F2.8,ISO 100 |
 |
拍摄数据:光圈优先,1s,F2.8,ISO 100 |
 |
拍摄数据:快门优先,1/60s,F18,ISO 200 |
 |
拍摄数据:快门优先,1/60s,F13,ISO 200 |
 |
拍摄数据:光圈优先,1/200s,F4.5,ISO 400 | |
 |
拍摄数据:光圈优先,1/80s,F3.2,ISO 200 |
这支微距镜头在70mm焦距(等效35mm相机的105mm)上可以使用F2.8-F22的光圈,最近可以对镜头前65mm的对象进行对焦,对拍摄者来说能提供比较宽阔的创作空间。另外,出众的色散控制能力使这支镜头的拍摄能力完全可以向微距以外的拍摄主题延伸,中长的焦距也适合拍摄人像等主题,可以充分发挥微距镜头对背景虚化的良好控制能力。
IT168评测中心观点:专业的附件生产厂商为广大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相对廉价的摄影器材,而许多器材在性能上也直逼原厂产品了,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适马凭借其多年的镜头生产经验,在镜头的光学、机械和电子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这支70mm微距镜头符合尼康D型镜头的标准,在尼康机身上可以顺利实现自动对焦和3D矩阵测光等高级功能,而1:1的最大放大率和宽泛的光圈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微距拍摄的要求。超低色散镜片带来的优秀的色散控制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从拍摄的样片也可以看出,成像色彩饱和、明亮。微距拍摄时,散焦过渡自然柔和,通过控制光圈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也可以得到散焦的迷幻色彩效果;这只镜头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拍摄时也能获得较好的清晰度以及色彩饱和度。
但是,由于镜筒行程较大,这支镜头在自动对焦速度方面表现不尽人意,而且也因此产生了较大的能耗;使镜头盖无法同时安装的旋入式遮光罩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设计,必然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另外,它在成像分辨率性能上表现平平,对成像锐度有高要求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