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哈尔滨】长焦DC 市场一直比较火暴,究其原因,“大变焦”的确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在这一领域,富士S5000、柯达DX6490、奥林巴斯C7X0都是叱诧风云的一代“名机”,而一代机王FZ10恐怕是他们都难以逾越的。2003年年底,美能达公司发布了其研制的10倍光学变焦DC Z1,正式加入了长焦数码相机市场的竞争之中。遗憾的是Z1的市场反应并不好,超前的外形设计常常让人误认为玩具;粗糙的装配水准带来了用手就能晃动的镜头和不大让人放心的“双用LCD”;最要命的是画质实在是在考验人的忍受能力。拥有这些“亮点”的Z1只能用平庸来形容了,之后美能达公司同柯尼卡公司合并,新推出了柯尼卡美能达品牌的Z2,相比前作,Z2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自家高端品牌的“GT”镜头,其他变化不大,画质也没有显著改善,市场销售情况可想而知。
就目前看,大变焦相机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众多厂商都想吃。柯尼卡美能达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在今夏的销售旺季,柯美终于发力,推出了极具杀伤力的精心之作柯美Z3。欧洲专业设计的黑色机身、12倍大变焦镜头都是不错的卖点。此次柯尼卡美能达新机上市之前的宣传十分到位,甚至在广大媒体还没有见到实机的时候就有顾客开始满市场的寻找Z3,大部分人持币观望害得另一款“大炮”FZ10的销售出现停顿,笔者至少在3家店铺中发现黑色的FZ10静静的躺在那里,相信在一个月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于Z3,笔者心中也充满了好奇。在报道Z3上市时曾经有机会简单试用了一次,无奈条件所限,没有备足电池、对Z3的操作不熟悉,只使用了AUTO档,拍出的作品惨不忍睹。(参看“第一时间,柯尼卡美能达Z3上市”)对此笔者有些不甘心,上周末报名参加了“胖胖虎摄影俱乐部”组织了Z3试拍体验活动,终于近距离真实感受了Z3的魅力。得到那么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Z3硬件、外观优缺点逐个数
细品Z3,给人的感觉是一件艺术品。据说Z3的外壳是欧洲专业设计师的作品,虽然大体外观和Z1、Z2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在许多细节上还是有变化的。
![]() |
首先Z3首次提供了黑色版产品,且似乎目前市场上仅有黑色版。至于“黑色”机身的实用性,笔者就不再多说了,至少看着专业,用着放心。在一些特定拍摄环境,银色机身太过显眼,绝不是好事。有种说法Z3采用了磨砂外壳,据笔者观察恐怕处于控制成本的目的,Z3的“骨肉”只是普通的工程塑料,机身表面没有类似松下FZ10,奥林巴斯X0X0那样的防滑斑点,不过Z3的机身的确也进行了低反光和防滑处理,并且在握把和镜头基座部分包裹了一层橡胶,重新设计的握把上的柱状突起既兼顾了美观,也能起到防滑作用。
![]() |
笔者感觉Z3设计最为成功的就是握把,比较尺寸、形状都差不多的佳能PRO1,大约是Z3不需要左手握住变焦环的缘故,实际使用似乎Z3的握持效果更好,配合倾斜的卵形大快门键,,个人认为,至少在手柄一项上Z3彻底超过了FZ10,也许松下很难在复古的外观与人体工程学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手柄是FZ10最大的失败。当然,竞争还在继续,松下计划推出的后续产品FZ20改进了握把看来还是比较明智的。
![]() |
Z3的变焦控制部分比较特别,乍一看以为是普通的“W、T”变焦键,实际使用方法和变焦环相似,不同的是变焦环一般顶置或者前置,和快门“共享”食指,而Z3变焦操作时是用拇指左右拨,实际使用发现和握把的人机功效结合比较好,“解放”了按快门的食指。
![]() |
和许多相机一样Z3的闪光灯也是顶置内藏式,不过使用时需要用最原始的办法:用手搬起来!否则闪光灯默认是“关闭”的,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不用担心对焦过程中闪光灯突然弹起吓人了。第一次使用,笔者还满世界的寻找“开灯”的按键,够郁闷的了。
![]() |
Z3的设计还算紧凑,卡槽和电池仓盖都在底部。使用了比较经济的四节5号镍氢电池,由于CCD主动防抖和连续对焦技术都很费电,建议多备电池。需要注意的是SD卡槽的盖口固定措施一般,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过不小心刮开仓盖的情况。
![]() |
![]() |
![]() |
和目前许多“精打细算”DC一样,Z3的角架接口也是塑料制品。另一败笔就是“微距”和“闪光灯”按键的设计,也许是为了兼顾美观,月牙似的按键紧贴模式转盘,使用极不方便。
![]() |
相比Z1,Z3最大的变化是LCD。这次柯尼卡美能达终于放弃了从前Z1、Z2的“两用LCD”的设计。都说美能达是“技术疯子”,它在Z1上首先使用了另类的设计,通过反射原理使取景器和LCD共用同一块液晶版,这种靠LCD折反图象充当EVF的设计不但麻烦而且容易出现机械故障。事实证明至少消费者不太接受这个设计,转换部分复杂的机械设计也增加了DC的故障率。如今采用独立的LCD和EVF也算“顺应民意”了。实际使用发现,EVF是10万象素级,而LCD只有可怜的1.5英寸,7万象素。显示效果比笔者用的松下LC33差很多。
![]() |
有趣的是在试用过程中有网友认为Z3的LCD效果不错,也许是没见过更好的吧,如果见过了奥林巴斯“∪”系列那块1.5寸13万像素的夏普液晶屏,估计看法会有所改变。笔者在使用中发现Z3的LCD显示效果同样不大令人满意,日光下基本属于摆设,拍摄高亮度物体时画面“衍射”现象十分明显,有巨大的紫色纵向条纹。相比而言,笔者多数时候都是使用EVF,虽然11.4万像素在EVF中也是“入门”产品,但总比7.8万像素的LCD舒服,特别是在晴天时的户外。Z3的EVF也提供了屈光度调节功能,不过似乎只有+/-3.00的调节范围。对笔者这样的中度近视效果不大。十分遗憾的是,Z3的取景器框是完全的塑料制品,没有橡胶圈,每次取景笔者都在担心刮伤自己不算太便宜的眼镜。
![]() |
客观的说Z3摒弃两用LCD,采用LCD+EVF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可惜看过实机后,个人认为Z3的机背还有改进余地,搭配一块1.8英寸,甚至2.2英寸的高像素LCD技术上绝无问题。地球人都知道,目前国际市场上400万像素以下的低像素CCD和小尺寸、低像素LCD属于厂商的“低价处理品”,已经卖到了“白菜萝卜价”,柯美采用绝对非主流的7.8万像素LCD,在“面子”上省钱绝不是好主意。
![]() |
最后说说Z3的最大卖点镜头。Z3的镜头取消了Z1上的矩形外框,至少在外观上专业了许多,笔者试着晃动了一下镜头,其晃动程度应该在可接受范围内,比Z1要好很多。 12倍光学变焦(相当于传统相机35mm—420mm),最大光圈值F2.8-4.5,10组13片含一片AD镜片和2片非球面镜的美能达GT-APO镜头应该是绝对的主流配置了,除了没有全程F2.8恒定大光圈之外都还可以。实际拍摄过程中发现,抛开画质不谈,至少在紫边抑制上Z3做得比较成功,长焦端的画质也在可接受范围。在正常光源下,对焦速度和准确度都很优秀,对焦噪音很小(Z3变焦噪音在菜单中可调)。
至于核心的感光元件,Z3使用的是1/2.5英寸400万像素CCD,笔者曾经怀疑是松下的产品,经过实拍更加坚定了笔者这种看法,从画面上看至少不会是索尼的。松下CCD在技术上自成一体,有其独到之处。自LC5起,网络中对其画质争论颇多。反方主要观点就是“感光度稍高时颗粒感大”、“整体略微偏黄”、“绿色惨不忍睹”。对于使用松下相机许久的笔者来说,个人认为上述问题的确存在,不过其严重程度仅仅属于“相对而言”。如果惨到影响画面效果的地步,估计松下公司得关门了。如果深究起来,尼康人像脸红、佳能锐度欠佳、索尼富士色彩太过鲜艳、奥林巴斯发灰。。。。。一点毛病没有的DC恐怕不多。似乎有点跑题了,不过松下有自家开发的“维纳斯”图形引擎优化其CCD,柯尼卡美能达有吗?对Z1、Z2画质的好评好像不多,Z3性能到底如何?怀着疑问笔者带着Z3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拍了一些照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第二部分,实拍
首先说明一下这不是一篇严谨的评测文章,自打有DC这种产品,官方样片的效果估计没有哪个消费者拍得出来。笔者的摄影技术始终停留在“业余爱好”层次上,恐怕很难满足鉴赏能力太高的读者,不过我想至少1/3想买或者已经购买了Z3的朋友摄影水平和笔者差不多,纯粹拍着玩的居多。Z3定位于中端消费类DC,自然面向“消费市场”,指望哪位“大师”垂青也不现实。
为了充分测试Z3性能,拍摄参数设定为:
400万像素,标准画质(Z3画面算法比较特别,该设定下简单场景一般500K大小,少数复杂画面达到了1.5MB);
锐度:标准,
对比度:标准,
画面色彩:自然,
降噪:开
测光:分区测光
AS防震:全时开启 (AS全开耗电量巨大,日常使用不推荐)。
白平衡:手动设置
关于白平衡
比较遗憾的说,柯尼卡美能达Z系列的自动白平衡一直欠佳。在LCD中看画面偏黄,倒入PC也是一样。
自动白平衡效果
![]() |
手动白平衡效果
![]() |
来到中央大街,因为是大晴天,Z3的LCD基本上属于摆设了,好在还有EVF可用。拍片前第一件事是设定白平衡,以下照片不加说明都是手动白平衡。
画面色彩
色彩还原应该是柯尼卡美能达的强项,对比可能采用同品派牌CCD的松下LC33还是有优势的。以下是二者拍摄的同一片绿地。
![]() |
Z3 F5.6 1/200S |
由于拍摄角度问题,Z3拍摄的草地颜色的确不大“绿”,当然不排除Z3画面偏黄的问题,解决办法只有调整白平衡了,不过单看花的颜色的确是很鲜艳。
![]() |
镜头性能
实际使用发现Z3的镜头性能还是不错的,大变焦的实用性是不容质疑的。
![]() |
松下LC33最大的3倍光学变焦效果
![]() |
同一场景,使用Z3就轻松多了。
![]() |
从照片上看Z3长焦端画质损失不是很大,其中风筝线清晰可见。
下边几组照片可以清晰反映出大变焦的作用:
|
| ||||
|
|
|
| ||||
|
|
紫边问题一直困扰着长焦DC,Z3也难以幸免的。由于加入了AD镜片,Z3的紫边现象不是特别严重。
![]() |
![]() |
![]() |
AS防抖性能
为了测试Z3的主要卖点,AS防抖功能。此次试拍笔者将Z3的AS功能设置为“始终开启”,取景时可以发现画面有轻微滞后感觉。通常DC的手持极限快门大约在1/60S左右,开启AS功能后,在1/30S左右的照片也可以接受,自然再低就不行了。
下边是抓拍的江中游船。
![]() |
标准模式 F5.6 1/800S |
![]() |
AS开启 F5.6 1/640S |
AS功能的最大作用就是同等条件下降低快门速度了。
微距
Z3的1厘米超微距效果十分惊人,比普通5厘米微距的DC强很多。
![]() |
高ISO的画质问题
在高ISO时,Z3画质严重下降。还有一种说法AS系统开启时机身发热,造成画面噪点增加。笔者个人观点,光线尚可的情况下不要开启AS功能,其耗电量太大;而且由于高温可能造成画质损失。至于ISO,最好不要超过100。
![]() |
ISO50 |
![]() |
ISO100 |
![]() |
ISO400 |
最后总结
这是笔者第二次使用Z3,由于操作不够熟练,拍摄的照片效果并不理想。下边是几张街头随拍,希望对关注Z3的朋友有所帮助。
![]() |
![]() |
![]() |
![]() |
![]() |
![]() |
![]() |
对于Z3笔者个人评价:相比之前的Z1、Z2他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除了略显简陋的LCD,Z3的硬件配置无疑是一流的;比较遗憾的是其画质,GT-APO镜头无疑是优秀的,可惜美能达画面不够“纯净”的缺点被“完美”地继承了下来,这点不是镜头的问题。当然作为一款以长焦为卖点的机器,过分苛求画质也有失公平,在长焦市场比较成功的富士S5000其画面效果同样缺乏可圈点之处。对比主要竞争对手佳能S1is、柯达6490、松下FZ10,柯尼卡美能达Z3的“性价比”还是很显著的。尽管有些方面距离FZ10还有差距,毕竟3500多元的价格比FZ10要便宜不少,如果松下不能尽快推出FZ20,想保住长焦霸主的地位恐怕有难度。Z3的诞生,给本以“血肉横飞”的长焦DC市场增加了竞争的生力军,其主要对手短期内的唯一对策似乎只有“降价”,让我们一起期待长焦DC市场新一轮撕杀的开始吧。
本次试用活动器材由 汇丰照相器材公司 提供,地址:南岗区红军街124号,电话:(0451)-8691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