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入宅,《梁祝》听得泪花流
从90年代开始,不知不觉中,发现路边音响店多了起来,百货商场里也开始有各种组合音响开始售卖。然而这些日本进口的组合音响,对于那时候大多数人来说仍是天价。于是DIY音响的热潮开始席卷中国大陆。

继自组收音机后的第二大DIY形式
笔者不能免俗的也自己组建了一个简单的2.0系统,当时音箱的设计是抄袭当年《电子报》上李楠先生的低频霸主改进型的设计图,是用6.5寸惠威喇叭打造的一对小箱子,内部采用迷宫倒向式设计。现在想想,当初之所以憋足了劲头去锉那个喇叭孔……可能源自于一次震撼的试听体验。

当年做音箱的图纸多是来自剪报
说件真事:那时候在我家附近的菜场边开了一家DIY音响店,店家做了一对小箱子,就放在店门口播放。一次我经过那里,一阵优美的歌声传来,我竟听得痴了……其实歌是再普通不过了,就是邰正宵的“找一个字代替”,很口水的歌,但是声音真的很油润啊,我从来没没听过这么动人的声音,等我反应过来,一看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了。
再说个故事,以前在某报的发烧版看来的:说武汉某大学几个女生要搞活动,缺音箱用,就去附近的一家发烧店借器材,她们还带着自己的带子去试(据说是梁祝),说挑一个音质好一点的。结果进了试听室听了没多久,眼泪下来了了……说:这曲子我们天天都在听,怎么你这儿一放就能这么感动呢?
这两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如果说从70年代到80年代,人们是从听见声音转变为听见音乐;那么从80年代到90年代,就是从听见音乐到享受音乐了。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音乐可以这么动听。

大量廉价的DIY音响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此可见,器材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的引领了听音的革命,也带给我们更加美好的感受。其实音质的发展,直到44.1KHZ采样率的CD后,有很长时间停滞不前。这是因为人耳的听力是有限的,而44.1KHZ采样率已经能很好的表现从20HZ--20KHZ这个人耳听音范围内的所有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