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陕西某预备役步兵师加强信息化建设记事
作者 厂商投稿 2013年01月08日 14:59

  短短三年时间,在没有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部队信息化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的精彩跨越——

  指挥扩展方舱、信息保障方舱、应急卫星通信车……走进陕西某预备役师,先进配套的野战指挥系统让人眼前一亮: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综合集成,语音、视频、数据互联互通,训练、演习、应急救援一个平台指挥行动,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基本形成。

  勇攀信息化高地,师党委“一班人”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

  使命任务倒逼,吹响信息化进军“集结号”

  因使命任务特殊、佩戴标志特殊,预备役部队被形象地称作“Y字号”部队,与一线野战部队在政策、资金、人才保障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距。

  预备役部队搞信息化建设,就像是一场“孤军远征”。就在三年多前,这个师的主战装备大多性能老化,与野战部队存在明显代差。

  “任务所逼,时代所趋,现实所需。”采访中,师长杨延富用一句话概括出了这场“远征”最初的原动力。

  某预备役师每年都要以师首长机关带一个连队的方式挂靠野战部队参加训练演习。

  2010年初,这个师受领了参加大规模跨区机动演习的任务,这是全军预备役部队第一次执行这类任务。为完成好参演任务,这个师紧急购置了第一台指挥方舱,虽然存在着硬件要素不够、软件数据不全等诸多问题,但还是在演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搞信息化建设,对预备役部队来说,客观上存在三大困难:一上级没有明确要求,二没有专门经费来源,三没有可以借鉴的更多经验。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师党委制订出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确定了“顶层设计、分头建设、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的发展思路。

  按照“平战结合、军民兼容、野固一体”的建设目标,这个师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优势,借助社会资源,重点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作战力量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三个方面求突破。

  部队资金有限,师党委态度明确: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三年来,他们购置了7台指挥方舱,建成了集指挥控制、信息处理为一体,上下贯通、友邻互联、资源共享的野战指挥系统,基本满足了现阶段预备役部队训练演习、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组织指挥需要。

  军民融合发展,开启信息化建设“动力源”

  师党委认识到,搞信息化建设不同于野战部队,一定要发挥“寓军于民、融合发展”的特殊优势,把补充兵员的着眼点放在作战亟需、而部队又相对不足的力量上。

  陕西是科教大省,积聚着大批热爱国防建设的高精尖人才。据师政治部主任钱继奎介绍,他们采取行业辐射、跨区抽编等方法,有侧重地向科研院校、高新技术单位拓展,逐步形成集信息系统研发、系统建设、系统运用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全师已组建六支网络安全防护和情报侦查分队,在多场演习演练中大显身手。

  “既要 引凤筑巢 ,更要 借梯登高 。”师政委彭非告诉记者,在用好地方预任军官骨干的基础上,师党委加速了现役干部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升级。

  按照“训懂领导干部、训精专业人员、训会一般人员”的目标,全师每年抽出四个月时间开展全员“学、建、用”信息化活动。作训科长李华透露,师长、政委每天带头加班加点,学习劲头比年轻干部还大。

  2010年,某预备役师曾对现役干部信息化素质进行了一场大摸底,结果显示学过信息化专业的人员不足5%。现在,全师90%以上干部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30多名官兵成为精通移动、卫星、光端通信的骨干人才。

  综合效益凸显,迈上跨越式发展新起点

  近年来,随着我军执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多,预备役部队已经从以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转变为“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对于部队高效指挥、快速机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预备役部队来说,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目前,全师信息系统已实现从室内到室外、静态到动态、短波到超短波、地面到卫星通信的多种功能,全师指挥单元可实时覆盖600余平方公里。

  三年来,在多次应急处突任务中,这个师先进的野战指挥控制系统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师党委一班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出了“频谱格式向野战部队接轨、网络末端向基层营连延伸、专用线路与地方部门联通”等建设方向,最终实现与军地有关部门“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功能互备、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应急应战保障目标。

  某预备役师第一政委、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认为,某预备役师信息化建设起步虽然晚,但是建设层次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是深层次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生动体现,已成为当前陕西科技拥军的亮点工程。

打开APP阅读全文
{{data.thematic.text}}

相关文章

加载中...

分享到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