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与Gartner分析师看移动与互联网金融
作者 申安安 2014年01月24日 13:12

  【IT168专稿】最近笔者在北京与两位Gartner的资深分析师针对当前的两大热点话题“移动和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交流。尤其是在国内,这两个领域被炒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是否还有更多的机会,企业应该规避哪些风险进行了交流。

  移动看的见趋势:终端数量再突破

  根据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调查报告,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在2013年首次超过10亿。Gartner分析师预测,2014年,中国市场上将销售4.435亿部手机,而使用中的手机将超过10.75亿部。Gartner移动设备首席分析师吕俊宽先生表示,中国的计算设备市场已经进入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中心的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能吸引消费者兴趣,而且消费者在其上的花费超过个人电脑。中国消费者首选智能手机,其次为平板电脑,从而限制了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

与Gartner分析师看移动与互联网金融
Gartner移动设备首席分析师吕俊宽先生

  从出货量上看,传统PC的持续走低已是现实,而且在未来几年仍然很难改观,无论企业级还是消费级都会面临这样的市场挑战。然而有潮落就有潮起,超极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终端的持续增长,虽然看似喜人但是也是暗藏玄机。

  吕俊宽先生告诉笔者中国高端手机市场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享有最高的增长率。2014年,高端手机预计占总销售的20%,到2017年,将接近32%。尤其是国内市场,将会成为全球移动终端最大的市场,这为很多上下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并不是海外市场不如中国,而是因为海外市场的人口、收入水平的增长都与国内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这一特点更为显著。

  开放式银行改变互联网金融传统模式

  在今天,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炒作中,仍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业界思考。Gartner研究总监曾劭清先生对笔者表示国际上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国内如此的火热,因为国际市场上金融的监管要更加严格,对于消费者的权益和保护的法律等要强于国内,对于金融欺诈等金融风险的监控手段更加完善。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是技术和模式更加先进,让国际市场上炒作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更加冷静。

与Gartner分析师看移动与互联网金融
Gartner研究总监曾劭清

  单从纽交所的给出的数据统计来看过去10年的数据增长已经超过了7倍。说明过去企业和个人在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发生的交易行为越来越多,而且途径也越来越多。正因如此催生出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希望参与其中。随着国内的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无论是B2B还是B2C领域的电商和互联网公司金融属性越来越强,造成了这些企业有能力和机会去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可以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的IT水平各有所长,曾劭清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在安全、性能、合规性、基础架构上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体验、整合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交易互联网化”。

  Gartner认为“开放式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必由之路,提供过开放API,让银行能够行业化发展,这一点在北美已经开始初见规模。而根据Gartner的报告显示,到2016年,50%的全球排名1000的银行将发布API平台。通过API平台的发布,各类应用以及应用商店可以提供更多的必备服务。曾劭清为笔者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他认为很多银行的手机应用是不成功的,充其量上网上银行的照搬,而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去争先恐后的去争夺消费者支付的最后一公里?原因就在于此,因为银行没有能够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

  小结

  未来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正面碰撞,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中国尽管牌照、法规正在逐渐开放和优化,但是互联网公司毕竟不是金融机构,能做的范围仍然有限,在保持理智的过程中,互联网公司的IT优越性如何体现肯定是未来重点关注的焦点。或许像曾劭清先生介绍的Retail Bank(零售银行)的开放API平台在中国落地还需时日,但是如何让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落地生根总会有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道路出现。

打开APP阅读全文
{{data.thematic.text}}

相关文章

加载中...

分享到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