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从追求规模优势到追求差异化,上海便利店竞争升级
作者 来自网络 2008年02月29日 00:00

    就在人们还在翘首盼望着“7-11”何日亮相申城的时候,日前上海惟一一个便利店“洋”品牌却要撤了。5月上旬,来自日本罗森公司的消息称,日方计划降低其在上海华联罗森超市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70%降低至49%。

  1996年率先将便利店概念引入上海的罗森便利,终于没能捱过这“七年之痒”,大有鸣金收兵的意思。对此业内猜测不一,有说是因为罗森在自己国内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也有认为该归咎于7年来罗森在上海经营的失败,但总的说来都颇有惋惜之意。
  
  但在笔者看来,选择在这个时候退出,难说不是罗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着实不失为明智之举。再进一步说,以上海连锁便利店市场今日的势态,就算“7-11”这样全球业界老大想要介入,也不能再是它一厢情愿的事。
  
  尽管起步甚晚,但上海乃至中国连锁便利店业在过去7年的发展速度之惊人,大家有目共睹。众多本土便利店品牌“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缀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就以社区为例,常常是一夜之间,前门边上多了家“良友”、“好德”或是“快客”,没几天,后门那块“21CN”、“可的”、“81158”又次第开出,绕着小区外走一圈,倒可以把数个便利点品牌统统检阅一遍。
  
  避免同业竞争的规定也曾经有过,要求300米之内不许开第二家便利店,但后来不知何故上海市内的标准降到了100米。于是就有了这样“店贴店”战术,有了这样的马路两边小店主终日里“两两相望”。
  
  可说凭借政策的优势,让本土便利店在首轮“圈地站”中可谓大获全胜。你会发现我们身处便利店的包围之中,无从选择,也无须选择,撞到哪家就哪家,反正,东西都一样,服务也雷同,你有熬点我也有,你卖杂志我也卖。
  
  但是,我们尚可以就这样糊里糊涂消费,便利店岂能也这样不明不白地开着?地盘占好,脸也混熟,竞争升级了。
  
  且看便利店市场今日的战况。联华快客选择以加油站为突破口,要在遍步上海的各加油站开设便利店试点,据说借鉴的是发达国家“咖啡+汽油”的模式。21CN则把目标锁定申城的大小公园,决心取公园小卖部而代之……除此之外,各品牌还在店里引入POS机,卖上保险,大打“个性服务牌”。
  
  写到这里,再回头看看罗森的撤离,实在不是没有理由的。尽管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出于政策的限制,罗森一开始也没能占得先机,7年来总共只在上海发展了120家店铺,简直是淹没在本土品牌的汪洋大海中了,光是联华快客,2000年来就发展了800多家门店。
  
  失掉了规模优势,该转向差异化服务了吧。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罗森的日式特色也并没有得到彰显,或者说一度有过,但这样一个门槛高不起来的行业,要保持并不容易。
  
  还是着眼于未来吧。一直以来,人们对于“7-11”的到来充满了好奇,它什么时候进入上海、和谁合作、在哪开店,坊间巷里种种猜测不断。但笔者以为,其实在今天,我们更该问一句,在上海的便利店市场,留给“7-11”的空间还有多少?“7-11”它有必要来吗?更有甚者,它敢来吗?“7-11”有什么利器能从良友、好德们的手里分去半块饼?
  
  话是这么说,但“7-11”来是不来,人家自会选择。倒是本土便利店业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在这一轮的拼抢之后,沪上的连锁便利店业将走向哪里?按专家的预测,洗牌之后自是优胜劣汰,由现在的10多家减少到3-4家。而市场整合集中度上升,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牌的手里,这也符合商委等管理部门的发展思路。
  
  由此判断,在二轮“差异战”之后,上海的连锁便利店业势必进入一个并购的新时期。到时候,是“快客”吃了“可的”,还是“良友”并了“21CN”,怕就不能依着你我的想象和喜好,而“7-11”之属,谁能说它不会从这其中打开机关呢?

打开APP阅读全文
{{data.thematic.text}}

相关文章

加载中...

分享到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