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苹果iPad,改变了什么?
作者 王晓洁 2010年04月19日 10:43

  【IT168评论】苹果将一个很可能沦为小众的市场搞得大众了起来,在微软没有成功的平板电脑市场火热登场,带着这个时代需要的印记:随时移动、注意力零散、永远在线。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王晓洁发自北京 最近,几乎IT业所有的风头都被iPad占了:4月3日在洛杉矶开卖前两个小时,苹果专卖店门前就排出了百米长队,很多顾客甚至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站队。当天,iPad卖出30万台。

  其后,在英国科技杂志《T3》评出的2010年度百款最火科技产品中,刚登场的iPad名列首位。

  iPad掀起的风潮并不局限在IT圈,这一段时间,《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杂志的封面文章也在津津乐道:苹果和iPad将会改变什么?

  “乔布斯有一种非凡的能力,他总能炮制出让我们离不开的东西,但在这种东西出现之前,我们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种需求。”美国《新闻周刊》评论。面对iPad的热销,《华尔街日报》预言:“正如iPhone一样,iPad也将彻底改变IT业界。”

  因为苹果,所以主流

  iPad掀起的热浪应该让微软无比嫉妒。因为直到iPad登场,平板电脑才火了起来。

  “未来,所有的电脑都是平板电脑。”说这话的不是乔布斯,是比尔·盖茨。早在10年前,比尔·盖茨就曾经试图说服所有人,一种没有键盘,没有盖子的电脑在5年后将成为主流。

  平板电脑的先驱也是微软。2000年,微软就推出了平板电脑计划(Tablet PC),此后便一直没有放弃争夺这片IT蓝海。

  可惜,到了2005年,盖茨的预言并未成真。在iPad发布以前,平板电脑的发展还是悄无声息。人们对它的感受,多半停留在公共场合的电子触摸屏——对IT企业而言,这是一块让人眼馋却摸不准的潜在市场。

  在今年初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努力叫卖微软的一款平板电脑。不过,除了电脑工程师,几乎没有人注意。

  觊觎平板市场的又何止是微软,在过去的十年里,三星、惠普、宏碁、联想、英伟达都开发过平板电脑。

  可是,乔布斯成功了。他试图告诉你,平板电脑不必功能齐全,虽然没法语音通话,没法照相,只有一种浏览器设置,但你还是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比如打游戏,听音乐,画画,看电影,写点东西。更重要的是,它如此小巧,680克的重量,长不到25厘米,只有1.25厘米的厚度,像一本大书,你可以把它揣在包里,随时拿出来享用。

  “它带来的不是革命,而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改变:成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电脑,”美国《时代》周刊不吝赞美,“台式机用于书房,笔记本电脑则进入了客厅,而iPad 会成为首台被全家人共享的电脑。在客厅、厨房、卧室自如使用,甚至厕所。”

  斯坦福的教授保罗·萨福还预测,苹果将会缔造一个平板家族:也许会出现更小的iPad,像一本普通的书,大的则好比两本杂志,将来,我们可能会将电脑放在塑料袋里,像一张地图一样卷起来。

          

  

  微软发力十年,市场波澜不惊,苹果却轻易就带火了平板电脑。

  “微软曾经试图用蛮力进入的市场,苹果靠创造需求赢得了。”《新闻周刊》给出这样的解释。

  在IT行业咨询师王斌看来,微软早期的失败,也许部分缘于生不逢时:2000年,无线上网、3G都没有普及,电池持续时间不够长。但如今,微软仍然没能打响平板电脑品牌,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定位的失误:功能强大,试图取代笔记本电脑。

  苹果就从来不这么想。

  “比笔记本电脑更具亲和力,比智能手机更强大。”1月份在旧金山的iPad发布会上,乔布斯一语道破天机,这正是平板电脑市场的潜力所在。

  其实, 精明的IT商家早就嗅到笔记本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市场空白,他们试图用上网本与智能本来做填补。刚推出来时,也的确大受欢迎: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上网本的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872%。但是很快,增长就出现颓势。今年第一季度全球上网本出货量为480万部,同比仅增长33.6%。生产上网本液晶面板的厂家已经由于订单减少而削减产能。惠普方面甚至传出了要退出10英寸上网本市场的消息。

  显然,这些厂商没有像苹果一样抓住市场的要害。

  业内分析师认为,iPad浓缩笔记本电脑的同时放大智能手机,代表了一种重新定义计算设备使用方式的野心。不再有文件和文件夹、物理键盘和鼠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流畅易用而保留了强大功能的直观体验。iPad的种种特性都符合这个时代的标记:随时移动、注意力零散、永远在线。

  “iPad 不仅仅是一个很酷的媒体浏览设备——它是通往未来的道路。”苹果的设计权威乔纳森·艾夫在推广视频中反复强调。

  “苹果善于在其他IT产品的墓地里嬉戏。”《新闻周刊》评论说。

  的确如此,近年来,苹果的创新并不多。比如,iPod并非mp3播放器的先驱,iPhone也不是智能电脑的先驱,但凭借程序应用商店、音乐商店,苹果却狠狠地赚了一笔。

  iPad也在复制这样的模式。

  如今,iPhone和iPod已经总计卖出7500万部,被苹果粘住的顾客,成为iPad极容易亲近的目标。15万个应用于iPhone的程序也可以在iPad上运行。

  “iPad 强调吸收、处理媒介内容,而非创造,它试图让你默不作声地欣赏他人的杰作,这样来讲,反而是退步之举。但是对于出售内容的人来说意义重大。”《时代》周刊分析说。

  简而言之,iPad将与移动广告平台Iad、在线售书ibook、音乐下载Itune和程序下载商店app store捆绑在一起,苹果能够从每个内容、程序中分得30%的利润。IT观察家方兴东在博客里写道,iPad其实志在产业链取胜。

  这也暗合了苹果的整体战略。整个苹果帝国包括iPhone、MacBook、iPod、iPad,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盈利王国,而在未来,这些王国之间将会发生关联,根据乔布斯的计划,所有内容、所有程序都能够在不同的苹果产品中共享,软件+硬件+服务,结成了一张强有力的盈利巨网。

  “iPad的市场本来很容易沦为小众。”王斌认为,苹果之所以将这么小众的市场做的大众,凭借就是极富魅力的“苹果味”。但是,这样的帝国盈利体系,需要硬件、软件齐备的前提,并非每一个企业可以复制,苹果可以从平板上赚钱,但其他企业却未必能赚到,或者赚得那么多。

  “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乔纳森·齐特兰, 哈佛法学院的教授,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评论道。苹果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盈利王国,卖自己的服务,赚自己的广告,“人们的牺牲是:为了这个可爱的物件,你必须去购买他的服务,你只能用safari这个浏览器,你不能看Adobe和Flash的内容。

  质疑还出现在其他方面。

  在IT网站engadget上,你会看到许多类似的发问:如果你已经有了MacBook,iPhone和Kindle,还要iPad干什么?甚至有人称之为“电子宠物”。早在1月份乔布斯发布iPad后,美国IT杂志《连线》的产品分析师查理·瑞尔就立即列出了iPad的十大缺陷,包括不支持Flash、无USB接口、无GPS功能、不支持多任务功能、无摄像头、无高清多媒体接口等等。

  “iPad是IT产品细分的产物。”王斌认为,iPad本来就没打算成为一款大众产品。如果做到十全十美,那么iPad的价格必然很高,这将会把许多人挡在门外。

  低价战略的确使iPad卖得很火,到4月9日,已经销售了45万台。摩根斯坦利分析认为,一年内,这个数字将升至600万。

  iPad可能会给苹果带来很多竞争对手。电子巧克力公司的CEO特里普·霍金斯预言,谷歌以及其他公司都会抢夺平板市场,未来10年,世界将诞生10亿台平板电脑,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不过,也有人不看好正被iPad带热的市场。近期联想全球高级产品营销经理麦克·马哈普罗称,由于用户反馈不佳,联想将不会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仍然坚持智能本领域的拓展,因为“用户需要物理键盘”。

  谁对谁错?在这场先驱引领出来的较量中,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

  【链接】计算机革新史与苹果

  1946年,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第一代真正意义的计算机,为美国军方建造

  1964年,IBM 360——早期拥有中央处理器的大型计算机,用于商业和学术

  1977年,DEC VAX——普及的小型计算机,尺寸与文件柜相近

  1976年,APPLE Ⅰ——手工打造的个人电脑,木质外壳

  1977年,APPLE Ⅱ——最早大规模生产的个人电脑

  1981年,IBM个人电脑——突破性设备,用于家庭和企业

  1983年,康柏便携式电脑——第一台“轻量级”IBM相容机(28磅)

  1993年,苹果掌上电脑——早期的具有手写识别功能的移动设备

  2007年,苹果智能手机——推出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全触屏设备

  【编者按】iPad是什么?它是电脑,是媒体播放器,是画板,是游戏机,是电子阅读器,不久之后还将成为一部手机,反正是一个便携的酷酷的家伙。

  它挑战了电脑生产企业,挑战了电子阅读器,它屏蔽了Adobe和Flash,而移动广告服务iAd的推出,又成为了谷歌的最强对手。但是,传统媒体却为iPad大唱赞歌,它们想靠iPad拯救岌岌可危的命运——作为颇具野心的跨界杰作,iPad将给苹果招致不少敌人,也将带来一些朋友。

  我们梳理被iPad挑战的、改变的领域时发现,其实苹果的对手都很强大。IT界从来不缺少黑马,某种意义上说,iPad以挑战者的面貌出现时,它也成了被挑战者。稍微掉以轻心,它就可能失掉市场。

  “截杀”电纸书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作为IT业的新秀,电纸书刚刚崭露头角,就不得不对付一个重量级对手:iPad。

  自打iPad面世以来,“截杀电纸书”“电纸书还会生存多久”之类的评论和担忧就比比皆是。甚至连那些山寨企业都放弃仿制电纸书,转而钻研iPad。

  iPad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电纸书。

  设想一下吧,如果你兜里有500美元,你会去买一台680克的iPad,还是一个类似大小的Kindle?Kindle是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即电纸书),不过它只支持白纸黑字的内容,功能单一。它的优势或者只在于价格更低,适合长时间阅读,而iPad速度更快、屏幕更大、屏幕效果更出众,晚上看书无需开灯照明,看书翻页的时候还有真实的纸张翻卷效果。

  同时,iPad非常轻薄,这对于需要搭乘公车或者地铁上下班的用户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9月,当乔布斯被问及如何评价Kindle时就曾经说道:“我不认为人们会购买一个只用来阅读书籍的设备。”为了争夺电子书市场,苹果在今年1月发布iPad之际,其电子书商城iBook store就已经上线。

  不过,电纸书也并非优势全无。业内专家介绍,多年前即有电子书,却无法流行,关键在于没有适合的阅读器,直到电子纸技术进入市场,这种阅读视线与纸张相近的产品,让电子书成为流行商品。而iPad并不适合长时间阅读。

  “消费者买电纸书的目的在于看书,购买电纸书的消费者数量绝对大于iPad消费者,两者市场不同。”有评论认为。

  而电纸书企业虽然被苹果搞得无比紧张,但也并不示弱。有的选择收购新技术,改进电纸书,有的则像以内容和渠道取胜的亚马逊,干脆与苹果合作,iPad用户可以在自己平台上使用Kindle程序——出版商B&N的Nook阅读器,索尼阅读器Sony Reader以及可以播放视频的阅读器Vook,也都试图与苹果合作。

  B&N在其官方博客中写道,通过新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iPad上从其电子图书商店中下载超过百万份的电子书、杂志和报纸。

  苹果的高明在于,它不仅认识到iPad的市场前景,更认识到电子阅读本身的市场。电子阅读器的可替代性很强,而电子阅读本身确实潜力无穷。

  看样子,iPad对电纸书的挑战似乎会变成双赢:iPad用户获得了更多的应用,电纸书生产商获得了更多的软件用户。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4月12日上午,微软公司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了两款名为Kin的新系列手机,主攻对移动互联网需求旺盛的年轻消费群,目标则是分食目前由苹果与黑莓独领风骚的智能机市场。

  据《纽约时报》报道,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已在某种程度上确认,该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自己的平板电脑,来与苹果iPad展开直接竞争。但产品将运行Android操作系统而不是人们预期的Chrome OS,因为谷歌希望自己的平板电脑在今后不会像iPad被称为“大号iPhone”那样被叫做“大号Android手机”。

  当苹果携iPad汹汹而至,无孔不入欲使之变得无处不在,试图颠覆传统的电脑使用方式时,微软、谷歌、苹果,三家原本业务差异非常明显的公司,开始在移动互联网这个舞台上遭遇并正式成为对手。

  实际上,三巨头之间的战略有着明显的区别:

  苹果一直在坚持霸权体系,苹果推出的所有服务都依赖苹果硬件的存在,它的“硬件+软件”盈利模式虽然显得颇有魄力,却相当封闭,而且难以复制,尽管这样的盈利模式也有些危险。

  硬件“后来者”谷歌的Android平台最为开放。不过,服务是收费的,而且还卖些广告。

  转型的、缓慢的微软似乎稍显落后。它一直在吃自己Windows操作系统收费卖钱的老本,甚至试图在智能手机里仍然沿用Windows的旧模子。Windows Mobile比谷歌的Android普及,市场份额为12%,但Windows的操作系统不适用于手机,亟待改进,而且手机生产商要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必须付费。这与Android的开放理念万完全不同。

  IT行业咨询师王斌给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这三家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表现比作公园,谷歌就是一个最受欢迎的公园,不收门票,但游客愿意为园内的游乐设施埋单;而苹果呢,进入其中既要买门票,还得花钱买服务,但由于这个公园太具魅力,不少人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双重收费”;至于微软的公园,也是买门票才能进的,而且它里面的服务并不吸引人——不过,微软对谁都是“熟人熟脸”的,兼其强大的技术、资金实力总让人无法小觑。

  业内人士预计,iPad的面世预示着苹果、谷歌、微软之间必有一场恶战。最终颠覆的,将是传统使用电脑的方式。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消费者会愿意为iPad上的《华尔街日报》每周付3.99美元或每月17.99美元钱吗?如果订阅普通电子版是年费119美元,平均每个月是9.9美元。”这是困扰拥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集团CEO默多克想的问题。

  对于iPad的出现,默多克在公开场合大唱赞歌。但他坚信,iPad不会击垮报纸,反而还预测说“将来会有成千上万个iPad售出,可能拯救纸媒”。

  传统媒体能否获益于iPad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iPad十分想借力传统媒体粘住一批目标消费者。

  据称,乔布斯本人曾在iPad推出前亲自访问纽约的发行商与新闻媒体总部,试图游说媒体们推出iPad版本的刊物。在iPad展示会上,乔布斯便展出了《纽约时报》的iPad版报纸。如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时代》周刊,乃至路透社、美联社等都推出了iPad的版本。这些媒体也都对iPad十分捧场,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现在传统媒体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扰:内容很有影响力,却偏偏没法赚到钱。目前看来,“《华尔街日报》们”似乎找到了一条新路:网络新闻付费制。

  尽管这条道路当下还难称坦途。从iPad上市首日的应用程序商店下载排行榜可以看出,收费排行榜上难觅媒体类应用的踪迹,免费榜上倒是能看到《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的软件应用。

  不过,iPad至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广告收入。

  据《纽约时报》报道,别克、甲骨文、联邦快递等多家知名品牌已购买了路透社等主流媒体iPad版本的广告位。定位高端市场的信用卡服务提供商Chase Sapphire则一举购买了iPad开售60天内《纽约时报》iPad版本的全部广告位。联合利华、丰田、韩国航空和富达则预定了《时代》周刊iPad应用中的广告位。

  搭上iPad的班车,究竟能多大程度拯救传统媒体?其实媒体自己也无甚把握:“我不认为iPad是传统媒体的突围方案,但是,这至少能够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为读者呈现精彩内容。”《时代》周刊的执行主编理查德·施滕格尔表示。

打开APP阅读全文
{{data.thematic.text}}

相关文章

加载中...

分享到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
分享到微信等